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, 丧葬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仪式,也是历经几千年岁月依旧存在的传统文化 。正所谓人固有一死,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逃避这一规律,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,所以很多人在生前之时,可能就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。
当然,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,丧葬形式发生了大同小异的变化,而说到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丧葬形式,就不得不提到土葬。除此之外,火葬在现代社会也比较流行。但有消息显示, 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,都会逐渐被取缔,国内已经逐渐开始推行生态安葬 。那么具体的情况到底如何呢?
(资料图片)
土葬流传已久,不管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,生活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土葬的身影,这也 是中华民族历史溯源过程中,最为主要的一种丧葬形式。 所以可想而知,土葬对老百姓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。
然而,当时间来到现代社会,土葬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于时代,尤其是 土葬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, 这也成为了取缔土葬的必然要求。那么土葬究竟有何弊端呢?
首先,土葬是在人死后以棺材或者其他形式直接埋入土坑,而没有经过科学处理的尸体,可 能就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,比如潜在的病原体。 随着尸体的逐渐腐化,这些病原体可能就会深入土壤,或者进入周边水源。如此一来, 土壤之中种植的农作物或者被人饮用的水源就会受到污染,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。
其次, 土葬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。 土葬是以修建坟墓的方式来安葬逝者,而通过对各种土葬坟墓的观察可以发现,一座坟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是不小的。再加上 选择土葬的人众多,所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占用。
甚至在一定程度上, 部分土地观念不强的人是以耕地作为坟墓修建的基地 。而我国的耕地资源本就不足,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仅有0.106公顷,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。
更重要的是,在国际局势日益变化的今天,粮食安全在今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,所以 粮食安全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命脉 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,占用耕地的行为肯定是会受到严查的,那些修建于耕地之上的违规建筑或者坟墓也势必会面临拆除或迁移。
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,所以丧葬改革自然而然的出现了,而继土葬之后,火葬逐渐成为普遍的选择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 到2021年末时,国内的火葬规模覆盖了8亿人口,火化率达到了58.8%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尽管与土葬相比,火葬可能会相对具有优势,但这并不意味着火葬就完全没有弊端。同样, 所谓的火葬必然需要经过火化处理,而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具有污染性质的气体,从而对空气质量带来不利影响。
不仅如此,火化通常是接触石榴等助燃物来进行燃烧的, 在火化不断普及的背景下,对应的石油需求量也越来越多。 而我国的石油资源本就匮乏,70%以上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,再加上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,可能都需要利用石油或者石油衍生的物质,所以对石油资源造成浪费的现象需要得到抑制。
由此可见,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,其存在的弊端,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,而到了今天,对丧葬方式进行改革也是必然。在国家的政策之下, 多种生态安葬方式逐渐应用于现实生活。
具体来说,目前提到的生态安葬主要有三种,分别是冰 葬、树葬和海葬。 其中,冰葬目前还颇受争议, 因为冰葬是利用低温冷冻环境将死者遗体快速变干,再采取振动装置将遗体粉末化 。一些人认为这种方式比较残忍, 有悖人礼敦伦, 而冰葬想要进一步推行的话,可能还需要对技术进行改进。
相对来说,树葬和海葬是目前比较值得人们信赖的生态安葬。而这两种丧葬方式的由来历史也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,甚至上千年前,而 现代社会的树葬和海葬经过了一定的形式变革。
所谓的 树葬其实就是将逝者骨灰洒入树木周边,充当树木成长的养分, 逝者的相关亲属,我们可以在树木旁边挂上信息吊牌,每逢祭奠之日,也可以进行吊唁。而 海葬其实就是将逝者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, 一些功勋卓著之人比较喜欢这种方式。
总之,丧葬改革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,毕竟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得到扭转的。当然,在推行丧葬改革的过程中,强制推行不仅不会带来丧葬改革的效益,反而有可能物极必反。对此, 相关部门也需要给予人性化的考虑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欧洲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